第42章 光明新村
半个月后,洪水才慢慢退去。
难民们带的存粮也吃的差不多了,焦急回城查看自家状况。
整个榕城,看不出哪里是街道,家园已面目全非,路上满是淤泥,散发着恶臭。还好有几株百年的大榕树在,凭借这些大树,人们隐约能找到自己家的方位。一时街道上哭声四起,悲鸣连连。
临河巷一百六十八号好不到哪里去,房子已经不在了,因为庭院里有井,又有一颗大枣树,没太费劲就找到了。
县衙开始征召壮劳力,清理街道,防疫情发生。江汉守卫军派来了几千名兵士,大量的马匹用来拉运重物。
榕城很快就热火朝天的运作起来,街道上到处能听到嗨霍嗨霍的搬运之声。
妇女们在街口摆起大锅炉灶,供饮供食,娃娃们的欢笑之声又在街头巷尾响起。
隔壁的安家人回来了,宋家兄弟们又开始经常出入。宋家因为这些年的泥瓦工程生意,积了不少的砖木和懂技术的匠人。匠人们在城里分散开来,开始给各家搭屋子,一时临河巷上修房盖瓦,热闹非凡。宋家人考量周全,没有去搭临时的棚子,而是按老房子的格局,先把正屋厨房建起来,以后再建厢房,这样不急着需要大量的银资,居民无不满意。
走在街上,大家不再问“吃了没?”,而是问,“房子搭好没?”。
这在于氏耳中听起来分别是“奇打霉”和“吴搭打霉”,她还是听不懂。
不过云泫就好了很多,能慢慢的说再打打手势。
短短两个月,榕城又开始运转了,湘菀又能像往常一样每天早上去街道上逛,焦虑吃哪一家摊子上的早饭。
湘菀的五百亩良田在南门河的另一侧,洪水过后堆积了一层厚厚的淤泥,佃户们都欣喜的说这么肥沃的地,今年又要丰收了。
湘菀大手一挥,今年受灾,能种什么赶紧种,只交五成的收成。佃户们欢喜的忙成一片。
尽管百姓们意气风发,榕城重建家园的任务依然困难重重。
县衙收到的救灾款项大部分都用在了城建和卫生,小部分搭起粥棚给难民们施粥,早就用光光了。
洪水冲走了大部分家庭的财物,仅剩的就是随身携带之物,家中没有存银积蓄的基本上就只剩下双手了,有些子女多的家庭很快就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。
街上的商铺很快就建起来了,从外地运来的米粮布匹药材迅速填补了市场的空白,然而百姓没有银子,需要工作。
县令想起以前于氏带领大家给榕城军做冬衣的壮举,亲自到于府,毕恭毕敬的问于氏,“如今形势严峻,夫人看有没有对策?”
于氏听罢,沉吟片刻,说道,“我可以招募一千个妇女,但需要人手,也有事情需要你去处理”。
县令大喜,他心想,“一个妇女做工能让一家六口不挨饿。这些人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又会让当地的商户们有了顾客,利滚利,远不止一千个人的影响,榕城目前有两万人流浪街头,靠施粥活命,再拖拉下去,冬季来临,不是腐尸街头,就是成为强盗罪偷”。
他当即信誓旦旦的保证,“夫人的要求,我亲自上阵监督管理,官府有许多相关的税务补贴优惠政策,只要渡过难关,不会亏待夫人”。
县令欢天喜地的打道回府,带着衙役们浩浩荡荡的赶到榕城东南端的乌鸦岭,这里原是榕城的垃圾场。
因为在江河下游,地势又低,每到洪水季节,最先淹水最后退水,渐渐的就成了垃圾场。洪水后,堆积了大量洪水冲来的木头砖块。
县令丈量了五十亩地,风风火火跑到难民营招募了五百男丁,分工去清理垃圾场,整理砖块,又派人去宋家请匠人,订砖瓦木料。
不到一个月,三十排简易的民房就已成型,一排民房有二十间房间,每个约三丈见方。
县令明明白白的说了,“这是给县里修的廉租房,将来出租给百姓的,大家仔细点,修得牢固扎实最重要”。
难民们知道这是自己要住的,虽是日夜赶工,但精工细活,修的扎实牢固。
县令把于氏给的两万五千两银子精打细算,修了民房不说,在边上用碎石子铺了操场,栽了树苗,又把周边的垃圾收拾干净,以前臭烘烘的乌鸦岭终于改头换面,空气非常的清新。县令大笔一挥,取名为光明新村。
对县令而言,这一番基建,约两千难民参与了工程,大大减少了施粥的压力,同时又改善了东南区域的环境,真是一石二鸟呀!
于氏的招募也开始了,会纺线织布,绣花打络,裁衣做鞋的都招,被录取的工人可租廉租房一间,一年六两银子的租银,可连租三年。
廉租房虽然连门和窗都还没有安装,还只是墙上的洞,但是头上有屋顶,四周有泥墙,比起风餐露宿不知好了几百倍。
大家都蠢蠢欲动,积极响应,不少家里婆婆媳妇一起来应征,六百间民房一抢而空,街上的难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减少。
湘菀的孤儿院院长周兰兰报了名,上报的是,“娃娃里有五个大些的能做衣打络,年纪小些的也能帮着缝扣子穿针线”。
管房的管事见孤儿院一共二十多个人,就问,“给你三间房,能挤挤不?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临河巷的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soxscc.net)临河巷的故事搜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